二0二一年的国庆节我慕名到长安城里的骑楼街走了一趟,当然不是陕西古城长安,而是融安县城长安。作为昔日的广西四大名镇之一,人称“小柳州”的长安有约1.5公里长的骑楼街,是桂北地区保存最好的民国建筑群之一。

融江两岸的长安城
长安是明代古镇,据《融县志》记载 ,明建文帝(1398-1402年)前,人们就开始在长安融江东岸设集市,后迁至河西,时因长安酒店在此历史最长,遂取名长安。清康熙四十年(1701年)置长安镇,称长安镇巡检司(司署在河西大巷村)。民国元年(1912年)长安镇属融县北区,二十二年属长安区,二十四年称长安镇公所,二十五年属长安区。1951年4月起为长安镇。1951年7月21日,融县人民政府从融乐镇(今融水镇)迁至长安镇。1952年9月2日,广西省人民政府下文将融县改为融安县,从此,长安成为融安县城。
我是下午沿老国道209线从北面进入长安的,因骑楼街在融江西岸,于是沿融江北路往南到长安大桥东头右拐,跨越融江后到了河西的新民路。因天色已晚,就在桥头的大广饭店住了下来。

长安古镇的骑楼街
翌日早餐后我驾车沿着立新路直驶骑楼街区,车行至和平南街街口,只见这里立有一个刚建好的骑楼街牌楼,从这里往里走就是骑楼街了。我把车右拐穿过牌楼停在了广播电视局旁的空地上,因为是假期,无人上班,所以不妨碍交通。

骑楼街新铺了街石
走在骑楼街上只见街道错落有致、宽度统一,街石还是崭新的,路肩石的边角也未来得及打磨显得十分尖利,特别是有些骑楼还留有粉刷后未撤走的脚手架,看来骑楼街刚实施了立面改造和修复,但也还有个别未整修保持原貌的骑楼。不知是骑楼刚修复改造后的原因还是当地人不爱逛街,骑楼街上很冷清,基本上没有游人。骑楼街也就十多米的宽度,在没有汽车的年代,街道能有这么宽也不错了。两旁的房屋均为砖木结构建筑,大多还保留着雕梁画栋的岭南广式骑楼风格旧貌。但也有歌德式、法兰西式、古希腊等各种建筑,这些风格各异的楼房整齐地排列在一起,形成了一条展示中西建筑风格的长廊。

还保持原貌的旧骑楼

砖木结构的骑楼走廊
骑楼最大的特色在于门前设有走廊,据资料记载走廊高约3.5米,宽在3米左右,既可满足行人通行需求,又可遮风避雨。作为走廊支撑,整条街都是整齐划一的砖石结构四方形柱子,柱距相等,放眼看去蔚为壮观。骑楼多为两层或三层,临街一楼的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,大都用作铺面,后方是厨房与卫生间,也可顺着楼梯上至用于居住的二楼或三楼。据说这样的建筑设计主要是考虑到经商和居住方便,也是和长安镇曾是桂北地区的商埠中心有关。

成弧形的骑楼街
长安古镇地处融江中游,是珠江北支流的黄金水道,为桂北各地物流的节点。特别是清朝同治九年(1870年)后,东南沿海开放海禁,广东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等省商人纷来沓至,其中,由于珠江流域水路运输便利,广东商人来得最多。为了方便经商广东商人开始在长安建房,建的都是盛行于广州等地的骑楼,于是逐渐形成骑楼群并相连成街。

每栋骑楼都有相连的走廊

昔日的商会是座西式建筑

昔日的电报局旧址
据资料记载至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长安镇拥有大小街道10条,各种店铺作坊集中在牛犀街(今和平街),江西街(今新华街)和沙街(今沿江大道),沿江修建了9个码头,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。形成了总长1.5公里的街道,共有骑楼200多座,居住人口近万人。

民国时期的政府机构也设在骑楼街上
历经上百年的骑楼大都进行过多次装饰,普通骑楼的大门为木栏式,而大户人家的则是木板折叠式、六开式等;窗户则从传统的木窗多改为西欧式、半圆拱线条式、花边式等形式,还融入当地苗、瑶等少数民族的特色雕花等装饰。尽管有各种不同的装饰风格,但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。

中西结合的装饰图案
在我印象里凡是有骑楼的地方大都是生意兴盛的商埠,长安古镇也一样,史料记载旧时的长安有众多著名商号和百年老店,都集中在骑楼街,如被号称为“四大天王”的“广隆兴”“兴记隆”“裕生”“建成”等生意较好的店铺。而今漫步在骑楼街上还依稀可见“大元庄”、“戴广仁昌”、“永昌利”、“广德”、“张居仁堂”等商号,就连政府机构兵役局、电报局也在这里留有一席之地。最善于文化输出的基督教当然不会丢掉这个人流密集的宝地,也在骑楼街尾嵌入了一个教堂。

还保留着的老商号

骑楼街尾的基督教堂
走完骑楼街后我发动汽车准备返程,不幸左前轮被路肩石的尖利边角划破漏气,只好找汽车修理厂换胎,也给这次旅行增添了一丝小小的麻烦。看来骑楼街的修复改造还是留下了一些瑕疵。